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化学矿业网
中国化学矿业协会主办          登录 | 注册
行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湖北保康县堰垭村依托磷矿资源发展绿色产业纪实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06-21  

  堰垭村,一个紧靠神农架林区的鄂西北小山村。

  改革开放前,这里是保康县出了名、挂了号的贫困村,被称为“襄阳屋脊上的高寒边远村”。

  如今,堰垭村已由当初保康县“最穷的村”变为“明星村”——村民住的是由国家一级设计院设计、村统一建造的别墅群,村集体资产上升到了3亿元以上,每年可用资金超过1500万元。

  而这,得益于堰垭村选择了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翻开堰垭村新篇章

  堰垭村虽地处偏远且位于交通末梢,但境内探明有2000多万吨磷矿资源。

  在“靠山吃山”的政策鼓励下,1987年,各级办的企业在村里遍地开花,期望能通过开矿致富。

  然而,经过连续多年的无序开采后,堰垭人却发现:村里更穷了,负债80余万元;村民更惨了,人均负债1000多元。

  1995年10月,经时任村支书周兴才举荐、镇党委考核批准,宦忠云走上了堰垭村磷矿矿长的岗位。多年在矿山承包运输业务的宦忠云知道,若再按以前的开发模式,堰垭村仍然改变不了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命运。

  于是,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下,宦忠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一个规定:全村磷矿资源按规划统一开采,不许任何人乱挖滥采。这一规定,为堰垭实施绿色发展开了先河、奠定了基础。

  为尽快改变“采得多、亏得多”的矿山生产经营窘境,宦忠云对采矿、销售、后勤等切块核算管理,费用包干、超支自负。为摸清矿石转运费的实际成本,他甚至开着自己的拖拉机到矿硐中干了一天,用准确数据说服各转运人接受了将转运费由原来的每车(拖拉机拖车)5元下降到3元的价格。他带着销售人员背着样品,一个月内跑了山东、江苏、河南等3省的16家磷化工企业,签订了3万吨销售合同,第一次摆脱了中间商对矿石销售的控制。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3个月,他就实现了矿山的扭亏为赢。

  生产经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后,宦忠云关于矿山绿色发展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在请磷矿的发现者、湖北省地质八队编制磷矿资源开发规划后,矿山生产由原来的小打小闹逐步走上规模化开采的道路。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保康县的磷矿配矿蓬勃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年实现税费额成为保康县财税收入的“半壁江山”。绿色发展,带给堰垭矿贸公司(由堰垭磷矿更名而来)巨大的潜力和活力。到2018年,该公司已形成年生产销售矿石35万吨的能力、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年上缴国家税费1700万元。堰垭连续22年蝉联“保康县纳税大户”。

  绿色矿业的成功实践,让堰垭绿色发展的决心更加坚定,致富路也越走越宽广:利用林川河的水力资源,建起了四梯级水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5585千瓦时,每年为村集体积累增加纯收入300多万元;依托有利中药材生产的自然环境条件,采取先自己投资培育试验、成功后再鼓励村民种植的办法,使全村的七叶树、重楼(七叶一支花)、白芨等特色中草药种植业已形成300亩规模。

  在新世纪,随着磷矿、水电、中药材这三大产业的形成,堰垭村也翻开了历史新篇章,村民富了,集体经济也壮大了。这个过去靠政府“输血”的穷山村,也嬗变成当地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造血机。据统计,仅新世纪的头18年,堰垭村就为当地贡献税费收入14600万元。

  守护绿色,生态戏越唱越精彩

  在前往堰垭村的公路上,“堰垭药材产业基地”的标识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在沟上浇筑混凝土盖板后,预留一小部分作为建筑用地,其余的全部填上废石,再在上面覆土变成了耕地。用这个办法,我们在干溪沟共造地近100亩。”宦忠云说,“为了封沟造地,我们打了2200米的隧道用以排水,处理了开矿以来形成的100多万方废石弃渣。”

  对这一做法,宦忠云表示,在绿色发展思路形成后,堰垭村就开始了不计成本、打好生态牌、唱好生态戏的努力。

  原来,在磷矿发现并开发后,受“有水快流”思想影响,堰垭村最多时出现了17个采矿主体,这些矿只管采矿挣钱,采矿形成的废石就在硐口倾倒。后来,虽然若干采矿主体经过政策性整合,变成了堰垭矿贸公司一家,但以前乱采滥挖随处倒的废石却成为历史遗留问题而被搁置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宦忠云决定主动承担起清除这些“牛皮癣”的任务,办法就是填沟覆土造地。

  为找到造地用土,宦忠云一有空就在马桥集镇和河边村转悠,看到哪有建筑工地、谁家准备修建新房,他就主动跑去和人协商:收购挖出来的土。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永远的绿水青山!”谈及主动承担生态修复责任,宦忠云如是说。

  为解决位于白马沟五组28户群众吃水难、行路难问题,更为了让这个组村民生产的绿色农产品、中药材能卖得出去,2003年,已被镇党委任命为堰垭村支书的宦忠云决定,修建连接干溪沟和林川河的环村公路。

  根据设计,环村公路需翻越20多公里的两道山岭,除两处必须用隧道连接外,其余地方都以盘山公路形式修建。可就在开工的当天,黄正元等4个村民找到宦忠云说,若是修盘山公路,山下5000多亩原始森林和林中1200多棵古树可能就会被毁于一旦。

  路要修,生态也要保护。怀着对大山同样的感恩,堰垭村两委干部和村民在讨论后一致决定,原设计中凡可能对森林造成重大破坏的地方,一律改为隧道贯通连接。

  这一改,全长12.1公里的白马沟公路,隧道就由最初的2个增加到34个,总长也达到了5.1公里,仅隧道就超过了公路总里程的四成。原计划投资190多万元的公路,最终实际投资697.6万元才修通,总投资也比修盘山公路多出了500多万元。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宦忠云和全体村民无怨无悔,并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决心。记者了解到,为了将保护理念落实到施工队的行动中,他们还与各个施工队签订了一条苛刻条款:每立方米工程款中必须拿出5%的生态保护风险抵押金。每毁坏一棵路面以外的树,扣除工程款500元。

  公路一修通,宦忠云的生态戏又唱出了新桥段。2008年,他让人在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以“堰垭”为主打品牌的26个商标,涉及磷矿加工、医药、旅游等10个类别。

  现在,堰垭的生态工业方兴未艾,生态农业和生态中药材已初具规模,生态旅游也拉开了序幕。

  集体发展,致富路越来越稳当

  “如果按当初村委会要求每年只交25万承包费,我早就变成亿万富翁了。”谈起当初自己的选择,宦忠云说。

  承包经营,既是当时国家鼓励私营经济的政策,也是自己发家致富的难得机会。但我一个人富了,乡亲们怎么办?难道还要让大家像自己以前那样,让长裤变短裤的窘境一直持续下去吗?

  本着不让乡亲们再过苦日子的朴素愿望,宦忠云拒绝了村委会建议,义无反顾地做出决定,在矿山只按规定拿工资,企业无论挣多少钱都是村集体的收入。

  1996年,村集体磷矿实现工业总产值297万元,总收入255万元,上缴国家税费74.7万元。当年,宦忠云就把为村民办实事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还清企业以前的负债后,建成一处电视转播站,让村民既能看到电视节目,还能听到党中央的声音。

  人心是杆秆。宦忠云善办实事,深深印在了群众心中。

  同样看到这一点,更看清了宦忠云能力的,是村原党支部书记周兴才。在他的培养和指导下,1997年7月,宦忠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12月,在堰垭村新一届村委会选举中,村民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手里的选票投给了他。2004年春,宦忠云成为堰垭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候选人并全票当选。

  “职务上去了,意味的不是手中权力更大,而是肩上的责任更重。”宦忠云如是说。本着这一认识,在随后的日子里,宦忠云始终坚持并认真做好两大件事:

  一是抓强壮集体经济。在矿山生产上,依据矿山开发规划逐年提升规模化开发能力,使矿山的生产量由接手时的每年1万吨左右提升到现在每年30万吨以上,赢利能力由原来的负数转变为现在的每年向村集体上缴利润1000万元。利用绿色矿业形成的利润和信誉,采取自己筹一点、厂家赊一点、施工队伍垫一点、社会上借一点的办法,前后用10年时间为村集体建成了梯级水电产业,每年为集体贡献300多万元的利润。采取“自己先探索试验、带动骨干户发展、再鼓励村民一起上规模发展”的办法,以“公司+农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发展带动模式,在堰垭形成了中药材种植新产业。

  二是将村民享受集体发展成果的事抓实。在率先解决9家贫困户住房问题后,宦忠云等一班人根据集体资金支付能力,让村民享受的发展成果也越来越多。现在,全村共有100余人在集体企业或依托村项目建设,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全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每年不到500元上升到25000元;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的村民,在村领取每月500元的养老补助金;贫困户子女上学,全部学费由村集体负担……每年应由村民自费支付的合作医疗基金由村集体统一支付。

  享受集体发展的成果越多,村民对集体发展道路的支持也越坚决。如今,堰垭村两委在村民中已形成一呼百应的状态。2003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养育自己的青山,村委会决定将分散在村民手中的林权全部收归集体所有。接到通知后,村民毫不犹豫地将《林权证》送到村委会。在村民十多年自发的造林、护林和封山育林后,全村28000亩林地变成了国家级、省级公益林。

  “堰林一条河,石鼓对石锣,谁人能识宝,金银骡马驮。”这首在堰垭村传唱了千百年的古老歌谣,如今被宦忠云为带头人的村两委、勤劳的堰垭人民,变成了真真切切的现实。

来源:中国矿业报



中国化学矿业协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国际合作与市场部电话:010-84829423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营北路29号院2-2-901 ICP备案:京ICP备160281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