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地质报国不仅意味着形成高精尖科技成果,也意味着与地质调查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科普能力,同时,地质事业转型发展也需要以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作为支撑。作为我国首部地学科普规划,《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将为我国专业领域科普工作带来哪些积极而深刻的变化?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普工作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铺开。作为基础知识学科,地学科普一直都是国家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
国土资源部党组高度重视地学科普工作,指出实现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必须努力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厚植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群众基础。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也明确提出,要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要把科学普及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要求地质调查每个计划、每个工程和每个项目都要设立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目标任务,并实行一票否决考核制。
在近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2025年两个阶段的科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记者从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了解到,2017年,局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大会、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大会有关精神,共同推进科普工作,明确了各单位重点工作中的科普目标任务,对相关项目的科普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并通过开展有关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有力支撑了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工作。
“这次发布的《规划》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首个地学科普规划,其中将有关重点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将有助于局系统各单位、各项目组充分理解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手段、拓宽渠道,将科普工作做得更好。”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新时代要有新要求
新时代国家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地质调查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学科普工作也必须在新形势下创新突破,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地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提升全民地学素养作出贡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公众对地质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青少年对地球深部奥秘、生命起源与演化等前沿科学问题兴趣浓厚,农民群体对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技能需求明显,城镇居民继续关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对地质旅游的需求凸显,公务员群体始终关注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科技强国建设的功能与作用等。”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科普工作是提升地质调查公共服务能力和满足社会公众对地学知识需求的现实需要。
而且,围绕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近年来逐步实现了战略性结构调整,在能源资源等领域取得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例如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新区新层系油气突破、地球深部探测、城市地质、“地质云”信息服务等重大成果和重点工作备受社会关注。地学科普工作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向社会公众解读重大成果和重要部署,进一步挖掘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传播地质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扩大地质调查工作的社会影响。
“近几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地质调查科普产品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稳步推进,科普产品的种类、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在新形势下,地质调查科普工作也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科普产品和平台单一、相关人员科普意识能力不强、激励考核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该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规划》提出,新时期地质调查科普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聚焦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科技攻关,打造科普产品体系和传播平台体系,建立科学普及与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地质调查重点业务领域和重大成果方向的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地质调查公众服务水平,把中国地质调查局建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地学科普服务机构。
具体来说,到2020年,要在天然气水合物、地球深部探测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构建相对完备的科普产品体系,打造有社会影响的科普传播平台,建成一定规模的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在天然气水合物、地球深部探测等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科学知识进入我国中小学教辅内容。到2025年,要形成与地质调查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科普能力,重点业务方向科普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地学科普机构;建成完善的科普产品体系和科普平台体系,创建5~7个科普品牌,推动“李四光科普讲坛”成为国内地学科普最有影响的传播平台;科技人员的科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等。
科技创新引领科普
“地质调查科普怎么做?做什么内容?”这两个问题时常会给从事地质调查科技工作的研究人员带来困扰。地质调查成果具有专业性和基础性特征,在社会化传播推广、科学普及、扩大公众影响力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避免过多生僻的专业词汇,还要注意创新形式,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伴随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公众对科普传播方式也提出了便利化、体验化的新需求,这对于地质科技人员的科普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依托地质调查重点工作,将地质调查科普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细化,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调科普做什么、怎么做”的难题。《规划》明确,要围绕“三深一土”科技领域、“七大地质科技攻坚战”重点方向、地质调查“十大计划”业务领域、行业精神与文化领域等四个方面开发重点科普产品。
例如,依托深地、深海、深空和土地地球化学调查等有关工程,围绕社会关心的深部能源资源、城市地下空间、深海地质调查、航空地球物理探测、土壤污染与安全利用等多个主题,编写实物资料专题画册等科普图书、撰写相关主题科普文章、制作科普视频作品和奥秘动画及虚拟现实产品(人机互动产品)等,向青少年、社会公众、公务员等特定群体量身定制科普产品,普及有关知识。
而针对地质调查“十大计划”业务领域和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南方复杂构造区油气页岩气调查、西藏羌塘油气调查、砂岩型铀矿调查、陆相盆地页岩油调查等“地质科技攻坚战”,除制作传统的图书、文章、视频等科普产品外,还可组织专门的讲座、活动,让有关专家针对社会工作关心关注的问题答疑解惑,凸显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解读相关地质调查成果的战略意义。
《规划》还特别提出,要围绕地质领域两院院士、李四光学者等人才,以及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青藏高原地质调查、极地地质调查等科技创新团队,地质学历史上的先进人物、知名重大事件,编制地质人、地质重大成果事迹报告科普图书,撰写地质人才专访、地质人物报道等科普文章,开发李四光、徐霞客、丁文江等地质人系列音像制品,传播科学思想,弘扬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塑造地质行业形象,扩大地质行业宣传影响力。
打造高效传播平台
本次发布的《规划》将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普传播平台作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
《规划》明确,要创建以“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和重要科普日活动精品为代表的地质调查科普活动品牌。据了解,针对地质调查重大突破性成果,特别是“三深一土”“七大科技攻坚战”中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定期组织地质调查工程首席等权威专家,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科学普及讲座,打造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而针对世界地球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土地日、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普活动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与协会学会、地方政府、学校等合作,组织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地质科学普及活动,共同举办地学夏令营和地质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解读地质调查成果,普及地球科学知识。
据了解,近几年来,地质调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共建成了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14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本次《规划》还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在地质调查扶贫区、特色领域优先建设10个地质调查科普基地。同时,加强已有14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普功能,在海洋地质、环境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等领域新建3~5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此外还将开展科研基地科普功能建设,建设完善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的科普功能设施,合理规划新建科研基地的科普空间。
在科普媒介平台建设方面,《规划》也明确,将在“地质云”框架下,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建设完善“中国地质调查科学普及网”,并依托直属单位网站建设地质科学普及专栏。同时还将开发中国地质调查科学普及微信公众平台,研发全国重要地质遗迹信息平台、岩矿识别APP等地质服务专题应用平台。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建设《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科普期刊,围绕地质调查重大成果、重大业务方向等,组织发表科普文章;还将在《中国矿业报》开设科学普及专栏,解读地质调查重大成果,传播地质知识和地质科学精神。
建立多项保障机制
为更好做好地质调查科普工作,《规划》还明确了多方面的保障激励措施,这里面包括了工作机制、考核机制、奖励机制、经费来源等多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地质调查重要业务领域,发挥工程首席、项目负责人在科学普及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地质调查首席科学普及传播专家团队。“十三五”期间,优先在天然气水合物等战略性能源资源、“三深一土”、海洋地质、地质灾害、环境地质等专业领域遴选首席科学普及传播专家。《规划》还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每个单位至少有1名专(兼)职人员负责科学普及工作,全体科研人员也均要作为地学科普的兼职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此外还将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举办科普培训班,提高地质科技人员的科普创作、科普活动策划、科普讲解等方面的能力。
而在工作体制机制方面,《规划》明确,要实施地质调查项目与科普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验收的项目科普制度,要求所有地质调查工程、项目都要设立科学普及目标与具体任务,在项目周期内至少开展一次科普活动,至少完成科普文章、科普图书、科普画册或科普视频等一件科普产品。同时,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各单位每年度要对科普工作进行统计与总结并提交报告。
《规划》还特别提出,要加大激励引导力度,设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科普专项奖。将评选和奖励优秀地质科普成果,激励和引导地质科研人员从事科普作品创作和科学传播活动;积极推荐科普成果申报国家、国土资源科技奖励;对于在科普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还将予以通报表扬。此外,《规划》还提出,中国地质调查还将加强与中国科协等部门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引导地质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各单位将科普工作成效纳入个人年度考核内容。探索建立科普工作成果纳入职称评定、人才评选考察内容的机制;探索建立科普工作成效纳入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建设重要内容的机制。
在科普经费方面,《规划》明确,将科普基地建设、科普活动组织等工作纳入单位年度工作重要内容及地质调查项目年度任务,确保经费投入。同时在地质调查项目中部署科普研究任务,开展地质调查科普规划、科普产品框架体系、传播平台体系研究,谋划重点科普产品布局。
来源: 中国矿业报
中国化学矿业协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国际合作与市场部电话:010-84829423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营北路29号院2-2-901 ICP备案:京ICP备16028155号-1